小说《砚池惊玉》讲述了姜如玉与顾书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爱情故事。姜如玉出身普通,在大学时期与京城太子顾书砚坠入爱河,毕业便步入婚姻殿堂。然而三年婚姻后,一场戏剧性的对话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当姜如玉以"出轨"为由提出离婚时,顾书砚不以为意,却在得知真相——那个未出生孩子的蛋糕竟成为两人情感断裂的导火索。这场误会不仅让顾书砚第一次对姜如玉展现出了令人胆寒的冰冷眼神,更直接导致了两人的分崩离析。四年后的重逢,早已物是人非。这一次,曾经被误认为是"高攀"婚姻的姜如玉,却成为了那个被囚禁在金屋中的对象。表面上看,顾书砚似乎对她毫不留情,但实则内心早已被爱意与愧疚填满。真相大白后,人们才明白:原来在这场看似荒诞的情感博弈中,真正日日夜夜跪求姜如玉再爱自己的,反而是那个外表冰冷的顾书砚。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缺陷的真实刻画。姜如玉性格拧巴,不擅长沟通;而顾书砚虽然身份显赫,却同样有着无法掩饰的脆弱与偏执。两人的相爱相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错位婚姻",而是源于各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困境。这种设定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与张力,也让人物的命运更加令人唏嘘。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误会与救赎的故事,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节推进,展现了人性在情感漩涡中的挣扎与成长。如果你喜欢深刻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小说,《砚池惊玉》绝对值得一读。
她忍着心头的酸涩走过去。
徐怀远打开车门,像往常一样喊了一句:“太太。”
姜如玉弯腰进去,看见顾书砚坐在另一边看文件,并没有看过来,侧脸显得格外冷漠。
车里安静地只有旁边翻动纸张的声音,就在她以为两人会一路沉默到民政局时。
顾书砚突然把一份文件放在她面前,声音寡淡:“没问题就签字。”
姜如玉反应了几秒才接过来,当看清上面的内容后,又放了回去:“不签。”
“姜如玉,我不是在和你商量。”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签。”
顾书砚嗓音冷得像冰:“就算你不要,我也得给,不然传出去,还以为我多小气。之后就算你拿去烧了埋了扔了,随你。”
姜如玉扭头看向窗外,没有说话,却浑身都透着犟。
死一般的沉寂过后,她忽然感受到一股力道,整个人往旁边倒去。
额头撞到顾书砚的胸膛,手臂被他用力抓着,痛得她皱了皱眉。
顾书砚捏住她的下巴,强迫她抬起头,看着她吃痛的神色,凑过去冷冷道:“你也会疼?姜如玉,你有我疼,有我们死去的孩子疼吗?”
姜如玉瞬间惨白了脸。
他说:“不签,那这婚就别想离了。”
“你想反悔?”
被她的反应和语气刺激到,顾书砚心中怒气翻涌,说出的话每个字都带了刺:“就这么怕我不放过你,耽误你和情夫在一起?”
“姜如玉,你以为你是谁?我还没有贱到,明知道你和其他男人纠缠不清,还要缠着不放。”
“没了你,天底下还有数不清各方面比你优秀,比你合适的女人。我犯不着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我就当这些年又做了一次失败透顶的实验。”顾书砚扬唇笑了下,脸上却不见丝毫笑意:“也要感谢你,再次让我知道自己坚持的那套观点,到底有多愚蠢。”
姜如玉抓紧了身下的真皮座椅,留下一道道划痕也浑然不知,她咬字很轻地重复:“实验?”
“对。”看着她略微苍白的脸色,顾书砚心里有种报复的快感,理智早已被愤恨淹没:“你不是知道我在你之前就谈过?那些都是我为了反驳父母,自我验证的实验,你以为你会是例外?”
姜如玉几乎快不能呼吸,心头升起无法言喻的怒意。
她一直有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不擅长表达个人情绪和个人情感,却很擅长用语言武装自己,刺伤外人。
“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不爱你,你也不爱我,分开还能少些愧疚。既然对你来说是实验,彼此也都没走心,没必要再为了财产争来争去,赶紧拿到证,对你我都好。”
曾经无比亲密的两个人,闹掰了恨不得挑最毒的,最狠的,最痛的字眼去说。
也不知道图什么,明明说这些话时自己也不好受,伤对方八分,自己就疼十分。
“你说的对。”顾书砚差点儿把牙咬碎,像扔垃圾一样甩开她,平静地对徐怀远说:“开这么慢,改天去练练车技。”
徐怀远:“……”
吵也吵了,争也争了,两人心里都带着气,飞快地在民政局办完证。
自此,分道扬镳。
两人在最后一刻都没有好话,如同三年前草率的结婚那样,就这样草率地离婚。
从民政局出来时,顾书砚疏冷的,带着几分恨的眼神怕是姜如玉永远也忘不了。
他咬牙切齿地说:“你最好把他藏严实了,不然我见他一次就废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