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我不当太子,我要带大唐举国飞升》的主角是李恪。他意外穿越到大唐,成为蜀王,并发现自己肩负着前朝与皇室的复杂血脉。虽然他本想低调生活、改变命运,却意外绑定了一项名为“人前显圣”的系统。这项系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整个大唐的格局。在朝堂之上,李恪挥毫泼墨,竟然引发了天地异象;在夜宴之时,他御剑飞行,震慑了突厥使臣。面对东宫太子与权势世家的重重压迫,他或以惊世骇俗的诗词才华化解危机,或以雷霆万钧之势破除困境。他还展示了超越时代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发明,让整个天下为之震惊。凭借一次次令人瞠目结舌的表现,李恪不仅扭转了自己的命运,更赢得了帝王的尊重与权势的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大唐不再是传统的大唐,而是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超凡之路——一个走向举国飞升的伟大时代。
……
往日庄严肃穆的两仪殿,此刻却像一个巨大的菜市场,嗡嗡作响。
文武大臣们个个面红耳赤,争论不休。
御座之上,李世民揉着发胀的额角,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耐和疲惫。
如何处置突厥降众,已经吵了半个月了,可至今也没吵出个结果来。
就在这时,殿外值守的黄门侍郎高声唱喏:
“蜀王殿下觐见!”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大殿门口。
李恪迈着沉稳的步伐,大步走入殿内。
“儿臣李恪,拜见父皇!”李恪行礼道。
“起来吧!”
李世民微微抬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恪儿,宣你来的目的,想必你已知晓!”
“朕与诸位爱卿,就如何安置突厥降众之事,已争论良久,莫衷一是。”
“魏卿举荐,说你或能有不同见解,不知……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唰!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落到李恪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有期待,更有不以为然。
一个十一岁的娃娃,懂什么军国大事?
魏征真是老糊涂了!
李恪异常从容,他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躬身反问道:
“回父皇,此事关乎数十万生灵,事关我北疆长治久安,干系重大!”
“父皇与诸位叔伯相公皆是经天纬地之才,想必应该有一番见解!”
“可否让儿臣聆听一番后,再行……建言?”
此言一出,殿内不少大臣微微颔首。
蜀王殿下倒是还懂些礼数,知道先请教,没有一上来就胡言乱语。
李世民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许,看向下方:
“玄龄!”
“臣在!”
宰相房玄龄越众而出。随即面向李恪,先行了一礼,随后阐述起来:
“殿下,我等文臣反复商议,初步拟定安置突厥降众之策,主要有五!”
“其一!”
“仿汉时旧例,设置羁縻府州,给予高度自治!”
“选择择突厥各部首领,授以都督等职,允其自治本部,但需接受都护府节制。”
“其二……内迁安置,分化瓦解!”
“将部分突厥部落迁入河南、陇右等水草丰美,却临近中原之地!”
“使其远离故土,分化其势,便于监管。”
“其三!”
“吸纳精英才俊!”
“遴选突厥贵族子弟,授以宿卫官职,乃至允其参加科举,以示恩宠包容。”
“其四!”
“宣示文化包容,不禁其俗,不易其服,不强迫汉化,以减少抵触。”
“其五,给予经济扶持,提供生计。”
“赐予粮种、农具,教导其耕种,或划拨草场,助其安定,提供生计。”
房玄龄顿了顿,做出了总结:“此策之核心,旨在‘怀柔远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以彰陛下天恩浩荡,四海一家之仁德。”
果然!
李恪暗道一声。
这五点,与历史上李世民最终采用的那套“组合拳”一模一样。
这套策略的高明毋庸置疑,它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稳定了北疆局势。
将巨大的潜在威胁,转化为边境的屏障和兵源。
更是奠定了李二“天可汗”的基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气象。
然而……
这套策略辉煌的背后,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房玄龄说完,殿内一众文官,都面露得色。
这套方案是他们集思广益,制定出来的,他们自认为足够完善和周全。
就连李世民,也微微颔首,极为认同。
倒是李靖、程咬金等武将,颇不以为然。
“恪儿,你觉得如何?”李世民笑问。
李恪抬起头,朗声道:“房相方才所言五策,环环相扣,仁至义尽!”
“确乃老成谋国之道,儿臣受益匪浅。”
说到这里,李恪话锋猛地一转,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