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从学生妹到京圈太太:他的养成系》讲述了苏晚的蜕变之旅。她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年轻却已身居要职,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不迫的掌控力。她一步步走近,带着聪慧与谨慎,被他纳入羽翼之下。在酒桌应酬、谈判交锋、人情往来中,他亲手教会她如何在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当旁人笑她不过是依附高枝的凌霄花时,他却在深夜的书房里轻轻抚过她的发丝,声音低沉:“无妨。”他本就是参天巨树,甘愿为她遮风挡雨。而他真正教会她的,从来不只是依靠,更是如何与他并肩,共瞰同一片风景。直到某日,他平静地向所有人宣告:"她是我的妻。"
苏晚想象着少年时期的他,穿着校服,或许没现在这么沉静,嘴角忍不住弯了弯:“那时候你就很高了吧?”
她算准了男人对“少年意气”的怀念,更清楚这种闲聊能冲淡“功利”的痕迹,让他觉得她不是只为资源而来。
“还行。”他侧头看了她一眼,帽檐下的眼睛带着点笑意,“比周明宇高半个头,他总不服气,天天拉着我比。”
苏晚跟着笑,心里却在盘算:周明宇是沈砚的“软肋”,也是突破口。若能让周明宇觉得她“顺眼”,等于在沈砚的圈子里拿到了半张通行证。
说起旧事,他的话似乎多了些。苏晚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风里都是轻松的气息。她发现,褪去那些身份和光环,他也只是个有过青涩过往的普通人,会和朋友打闹,会逃课吃一碗牛肉面。
车开过一座桥,桥下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沈砚忽然说:“其实,我不太喜欢那些应酬的场合。”
苏晚的心轻轻一跳。来了。他在向她展示“弱点”
不是真的脆弱,是在试探她是否只看重他的“光环”。
这话把“应酬”和“面馆”对立,既捧了他的偏好,又暗示自己和那些“只懂应酬的女人”不同。
她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点“我懂你”的笃定:“那些酒局确实吵,哪有李叔这碗面实在?”
“发布会、酒局、谈判桌……”他慢慢说着,声音被风吹得有点散,“太吵,也太假。”
“那你喜欢这里?”苏晚指了指窗外的河岸,有老人在钓鱼,小孩在追逐打闹,一派岁月静好。
“嗯。”他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夕阳上,“安静点,挺好。”
苏晚没再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原来那个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在新闻里沉稳发言的沈砚,内心向往的竟是这样的平静。
她忽然想起李叔感激的眼神,想起他轻描淡写提起“找了对方负责人”时的从容。他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权力,却没用来张扬,只是不动声色地护着一份平凡的烟火气。
这样的他,让人觉得很可靠。
快到小区时,沈砚把车停在路边,没立刻熄火。车厢里很安静,只有彼此的呼吸声和窗外的风声。
“今天……谢谢你。”苏晚看着他,认真地说,“我很开心。”
“我也是。”他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落在她耳里。
他看着她,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很久,从眼睛到嘴唇,最后落在她被风吹乱的发梢上。他抬手,想像在画廊时那样替她别到耳后,手伸到一半,又轻轻收了回去,指尖在方向盘上轻轻敲了敲。
苏晚没像寻常女孩那样慌乱整理,反而任由发丝贴在脸颊,露出纤细的脖颈。
她知道,此刻的“不刻意”,比精心打扮更能勾他注意力。
“上去吧。”他说。
“今天……谢谢你。”她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却在深处藏着点算计,“我很开心,不是因为面好吃,是觉得……沈哥原来也有这么‘不沈总’的一面。”
这话像把软尺,精准量过他的心理防线。她在说“我看到了你的另一面”,实则在宣告“我有资格走进你的另一面”。
“下次还能一起出来吗?”她忽然问,语气里带着点“莽撞”的期待,像只试探领地的小兽。
这不是直白的邀约,是策略性的推进:若他答应,说明关系能持续升温;若他犹豫,也能逼他给个明确态度。
沈砚沉默两秒,缓缓道:“等我处理完手里的事。”苏晚的心跳没乱,反而笑眼弯弯:“好,我等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