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到了讲授农耕和兴修水利的日子,杨端令兴修水利者三家出一,土地平整者,一家出一。当地撩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李龙佑则分区域对兴修水利知识进行了讲解,并组织人力对水利工程进行初步标记和准备工作,他带着一群年轻力壮的撩人百姓,扛着工具再次走向山脉和溪流。对着大家讲解,哪里是要挖掘沟渠的起点,沿着挖掘的方向,如何将水渠一直延伸到周边的田地。

有撩人青年问:“李先生,这沟渠到底要挖多深和多宽,又如何进行引水呢?”

李龙佑指着规划图道:“渠深要三尺,宽两尺,后面的渠要与前面的渠要持平或稍低,万不可高于前面水渠底面,高了就引不来水,只有前高后低或持平,才能保证水流从水源处流来顺畅,且不会轻易干涸或溢出,大家修建时可用水平尺进行测量。”

说罢,李龙佑又拿出自制的水平尺,教会了撩人如何运用和观测。

黄启达这边,他拿着一把铁犁,对撩人进行讲解:“这是中原的铁犁,比起我们现在用的木犁,更加坚固耐用,翻土更深。使用的时候,牛在前拉,人在后面扶着犁把。”

接着,他又就如何控制方向,如何平整土地,如何筑牢田的周边堤坝,以便蓄水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示范。

众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新鲜玩意儿,也跟着黄启达就如何驾牛,如何控制方向和耕地进行操作起来。

为促进撩人对农耕技术学习的重视,杨端也没闲着,他亲临现场,主动跟着学起农耕,在黄启达的教授和讲解下,杨端示范得有模有样,在杨端的带领下,一些老农也跟着学习示范起来。

经过黄启达细心的教授,撩人部落学习农耕技术很快,基本能够掌握农耕技术要领。

在学完耕种、犁地和稻田平整后,一位撩人老农向黄启达请教道:“黄先生,这良种和我们自己的种子有啥区别呢?这不是干花钱吗?”

黄启达笑着道:“良种是经过多年的培育,精心挑选的颗粒饱满的种子,良种种下去后,苗更壮,抗病虫害的能力更强,产量也更高。只要大家按照正确的方法种植,收成肯定会大大地增加。”

老农听后是信非信,仍旧疑惑。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撩人保守势力有些担心新技术不可靠,影响来年收成而饿肚子。

一些部落长老站出来说:“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刀耕火种,万一这新技术不行,我们大家是不是就要饿肚子”

杨端听到汇报,并召集各村部落长老道:“各位乡亲,我听说大家对新的农耕技术有疑虑?”

“将军,我们听有些人说新的农耕技术不可靠,今年种下去,大家可能要饿肚子,我们也说不好,所以大家有些疑虑”一个撩人老农怯怯地道

杨端道:“我们引用新农耕技术就是为了让大家收成更好,过上好日子,不再饿肚子,若大家仍有疑虑。我们大家就说好,今年的种植一半采用新技术,一半土地仍用旧习耕作,待来年大家都看到了新技术的成果,再全面推广新的农耕技术标准,这样可好?”

“如此甚好!多谢将军宽宏大量”众人道

“那我可说好了,愿意应用新农耕技术的,本将军发给牛马、铁犁和种子。沿用旧技术的,本将军今年就不发放牛马和种子了,这样可好?”杨端道

“听从将军吩咐!”众人道

在杨端的努力和部署下,大部分撩人百姓都接受了新的农耕方式,几乎全部家庭都采取了一半新技术和一半旧技术种植。

与此同时,李龙佑的水利工程也在艰难地推进。有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层,挖掘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兴修水利工作进展不甚理想。

“李先生,这石头太硬了,我们的工具挖坏都无法推进分毫。”一名撩人青年抱怨道。

“不要放弃,我们可以用火烧,再用水浇,让石头炸裂开来。”李龙佑拿起工具,一边挖一边劝说道,他担心水利工程的进度会影响来年的耕种。

于是大家每遇到石山,并采取火烧水浇的方式,炸开了石头或以石土堆砌、绕开石头等方式进行修建。

经过数月的努力,水利工程终于初见成效,清澈的溪水沿着沟渠缓缓流进了干涸的田地,田地庄稼长得一片欣欣向荣,郁郁葱葱。

经过新农耕技术和水利灌溉,播州次年收成大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田地里的稻穗沉甸甸的,土里的薯类、高粱长得郁郁葱葱。新技术比传统农耕收成多收了一倍,撩人从未见过如此丰硕的成果,均奔走相庆,欢呼雀跃,并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举行了隆重的秋收仪式-秋收节,他们聚集一起,杀猪宰羊,打糍粑,喝米酒,欢歌跳舞,好不热闹,逐渐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一样的重阳节。

次年,杨端借鉴古代之《河渠书》、《沟洫志》和农书《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组织编译了播州农耕商要技术和历法,教导当地僚人部落正确运用历法知识,适四时而耕种。

为促进当地撩人对农农耕技术的重视,杨端还亲自耕种,与当地僚人同甘共苦,共同耕作,手把手教他们识别土壤、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僚人部落渐渐掌握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历法,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播州从此走上了繁荣之路。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章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