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杵磨成针》
二、《力士脱靴》
三、《金龟换酒情》
四、《汪伦之情》
五、《流放夜郎》
故事一
《铁杵磨成针》
在大唐盛世的绵州昌隆县,有一个名叫李白的小男孩。他自幼聪慧,却也调皮捣蛋,对那枯燥乏味的诗书典籍甚是抵触,常常背着家人与先生,偷偷溜出学堂,跑到青山绿水间嬉戏玩耍,畅享无拘无束的自在时光。
这一日,阳光明媚,李白又一次逃课来到了溪边。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溪边的垂柳依依,随风轻舞。李白正兴奋地追逐着一只蝴蝶,忽闻一阵“嘎吱嘎吱”的声响传来。他顺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在一棵高大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弯腰用力地磨着一根粗如手臂的铁棒。
李白满心好奇,几步上前,站在老妇人身边,眨巴着大眼睛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做什么呀?”老妇人微微抬起头,看了看李白,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声音温和地说:“我在磨针呢,孩子。”
李白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老婆婆,这铁棒如此粗大,怎么可能磨成针呢?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
老妇人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起腰来,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孩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铁棒又何愁不能磨成针呢?我每日在此坚持不懈地磨,哪怕只能磨去一点点,日积月累,终有一日能将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老妇人的话,心中犹如受到了重重一击。他望着老妇人那满是皱纹却无比坚定的面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平日里读书的情景:一遇到难解的字词便丢开书本,一听到先生严厉的教诲便心生厌烦,何曾有过这般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心?想到这里,他的小脸涨得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李白仿若变了一个人。学堂里,他不再是那个调皮捣蛋、偷懒逃课的顽童,而是每日早早地来到学堂,端坐在书桌前,认真诵读诗书,遇到疑难问题,也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反复思考,直至弄通弄懂。家中,他常常秉烛夜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知疲倦。
时光匆匆,李白凭借着这股从铁杵磨针中领悟到的恒心与毅力,在诗文中不断磨砺自己。他遍览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汲取着前人的智慧与精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学识日益渊博,才华愈发横溢,所作诗篇或气势磅礴,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意境深远,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豪放洒脱,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名字渐渐传遍了大唐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了后世敬仰的“诗仙”。
故事二
《力士脱靴》
在大唐盛世的辉煌余晖中,长安,那座宏伟壮丽的都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尽的光芒。李白,这位天赋异禀、才情绝世的诗人,应召踏入了长安的宫阙,成为了翰林供奉。
那一日,兴庆宫沉香亭畔,繁花似锦,牡丹盛开如霞。唐玄宗与杨贵妃相携而来,欲赏名花,共品新曲。高力士侍奉在侧,尖细的嗓音时刻准备着传达圣意。
“传李白,速来赋诗,为贵妃添彩。”唐玄宗兴致颇高,一声令下。
不多时,李白被带到御前。只见他身形飘逸,目光中透着一丝不羁,但因前夜沉醉未消,步伐略显踉跄。
“臣李白,拜见陛下,贵妃娘娘。”李白行礼,声音虽有沙哑,却依旧透着骨子里的傲然。
唐玄宗微笑着命人赐座,说道:“今日牡丹盛绽,朕与贵妃欲赏乐娱情,卿之才情朕素知,特命卿即席赋诗,为朕与贵妃助兴。”
李白微微点头,却又道:“臣昨夜贪杯,酒意尚未全消,恐有失礼之处,还望陛下恕罪。”
唐玄宗摆摆手:“无妨,无妨,朕正欲观卿醉中才情。”
李白略作思索,便要起身挥毫。却忽然目光落在脚下的靴子上,眉头一皱,转向高力士,朗声道:“高公公,吾靴紧窄,不利于行笔,可否劳烦公公为吾脱靴?”
此语一出,众人皆惊。高力士在宫中地位极高,深受唐玄宗宠信,平日里众人皆对他阿谀奉承,何曾有人敢如此冒犯。高力士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青一阵白一阵,但当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面,又不敢发作,只得强忍着怒火,缓缓蹲下身子,为李白脱下靴子。
李白仿若未觉高力士的窘迫与怨愤,他潇洒地舒展身躯,提起笔来,墨汁在笔尖流淌,如灵蛇舞动。瞬间,那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一气呵成。戳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