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深思熟虑后,面露悲怆之色,沉声道:“皇兄所言甚是,臣宁死也绝不让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看着逐渐被自己pua的奕䜣,孺子可教啊。
李华引他前往南书房,边走边道:“日后还需仰仗六弟鼎力相助,皇兄感激之至。”
恭亲王奕䜣沉声道:“皇兄莫忧,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华沉声道:“六弟,任何时候,你都须将自身性命放在首位。即便有朝一日清朝覆灭,朕也定当死守国门,与社稷同存亡。”
“而六弟你务必活下去,为爱新觉罗氏留存血脉。”
李华一副大义凛然,英勇赴义的样子。
奕䜣看到皇兄如此神情,终于体会到了皇兄身为皇帝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兄还在为他考虑,宁愿自己赴死,也要让他逃走。
奕䜣强忍着内心的感动,泪水却仍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哽咽着说道:“皇兄,大清一定会安然无恙的,臣愿意与皇兄同进同退。”
李华看着被自己忽悠得痛哭流涕的奕䜣,心中暗自想道: “我都要被自己感动哭了,你要是再不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哭吧,勇敢的少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李华把奕䜣搀扶起来,脸色沉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不再说话,带着他默默地往南书房走去。
此时,总管太监王承贵悄然趋近,谦卑地说道:“陛下,您是否先去用膳。”
李华答道:“不必了,朕先去南书房议事。”
李华携奕䜣入南书房,几位重要大臣赶忙叩头,李华示意他们平身,而后落座。
看着眼前被原身提拔上来的“八大顾命。”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道光帝驸马景寿四人为御前大臣。 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右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赢为军机大臣。
李华扫视了一圈众人后,开口说道:“众位爱卿,如今外有洋人破关而入,内有贼寇暴乱,京城岌岌可危。你们可有应对之法?”
话音落下,书房里一时沉默。载垣率先站出来,拱手说道:“皇上,如今形势危急,不如迁都避险。”
李华眼神一冷说道:“迁都?这岂是大丈夫所为!难道我们要丢下京城百姓不管吗?”
肃顺紧接着说道:“皇上,微臣认为当下应调集各地兵马入京勤王,同时与洋人谈判,争取时间。”
李华面色阴沉,怒声说道:“尔等所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治本?朕要尔等有何用!”
几位大臣急忙跪下喊道:“臣有罪,臣惶恐......”
李华无奈地思考着,尽管心中有无数个计划,但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还是需要先猥琐发育,一步一个脚印来。
如果改革力度过大,不仅会引起大清上下的震荡,还可能引起英、美、法等列强的注意,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华努力回忆着自己穿越前的历史知识,这得益于他从小就是个军事迷,对古代尤其是近代清朝的历史非常熟悉。
战前的清朝是一个拥有 4 亿人口的庞大帝国。清朝拥有八十万编制的军队,其中八旗约 20 万、绿营约 60 万。去掉那些吃空饷和不堪一战的老弱病残,至少还有 30 多万精壮士兵。
关于清军的装备,许多人认为是大刀长矛,这也是并不准确。
清军早在康熙年间就已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两军都大比例使用火枪大炮轰得火光四射。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依然是冷热兵器混用,装备了不少的火器,以鸟铳和抬枪为主,也就是火绳枪。
火绳枪虽然不及英军滑膛枪先进,但射击速度和射程相差并不多,并且清军人多,完全可以依靠人数的优势弥补射击精度上的缺陷。
单兵火器上的差距不算致命,两军武器的差距主要在火炮,这点清军要落后不少,清军的行军火炮机动性、精确度、炮弹威力要全面落后于英军,存在着代差。
至于海军则没法比较,英军的蒸汽军舰不是大清水师的木制战舰所能击败。
清朝拥有八十万大军,为何几千英军就能横行天下?最大的原因还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兵力较为分散,而且士兵素质与英军相比有天壤之别。
想到这里,李华确定了首先要实现的目标,那就是进行军事改革。即使朝廷中可能会有阻力,但他作为皇帝完全不必畏惧。
在前期,英美法的士兵数量更少,他们主要依靠集中兵力、军事战略和士兵素质来取胜。
李华决定先猥琐发育,在这段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现代化的部队。
等到第一波英美法的进攻时,他要能够抵御住,那时再与他们进行合作谈判,就会更加有利。
没错,先苟起来发育,等装备成型了,再去打团战
李华这才缓缓开口言道:“首要之事,军队必须予以改革,从八旗兵、绿营兵起始进行改革,自士兵至将军统领,皆需全部进行革新。”
端华问道:“陛下,您打算如何革新呐。”
李华知道八旗兵和绿营兵是世袭军籍,很多士兵都是完全没战斗力的老弱了,说白了就是每天打个卡就回家,领着俸禄不干事,净抽鸦片了。
第一步李华决定先裁军,但是如果一下裁军太多,还是容易造成国内恐慌,现在主要任务是苟着发育。
李华想了想说道:“八旗约二十万兵,绿营约六十万兵。将那吃空饷以及四十五岁以上不堪一战之老弱皆裁汰掉,以缩减财政支出,八旗兵里需裁掉五万,绿营兵亦要裁掉十万。”
“臣反对!”
“臣反对!”
听到皇上一下要裁掉5万八旗士兵,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出声反对。
怡亲王载垣跪地进言:“陛下,改革之事需循序渐进,一次性裁撤五万八旗兵,恐致八旗动荡。如今各地起义频发,太平军又大举进攻,此举实非妥当。”
郑亲王端华亦附和道:“陛下,八旗兵乃国之根本,系祖宗之法,万不可轻动,否则有倾覆国本之危,祖宗在天有灵,亦难安矣。”
李华知道他们怎么想法,皇上可以裁绿营兵,但是不能裁八旗兵,因为八旗兵是祖宗根基,开国功臣。
从原主继位,开始重用汉臣,朝廷里的八旗大臣和皇室宗亲就大力阻挠,靠着一系列铁血手段才压制住了。
李华未曾料到仅裁掉五万老弱八旗兵,竟还会遭致如此反对,他不禁怒骂道:“现今,南方起义军全然靠曾国藩之湘军在阻击,八旗与绿营八十万大军,尽皆废物,南北大营能守住便已不错了。”
“且于数日前,千余八旗之骑兵,击八十捻军之骑兵,反折近二百人,致其半数走脱。”
“此岂非耻辱乎?汝等终日以祖宗之法责朕,莫非尔等未曾察觉,再不思变,祖宗家业必将毁于汝等之手!”
载垣,端华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听着皇上的怒骂,他俩也知皇上说的没错。
但是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顽固的封建思想让大清官员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载垣还是坚持说道:“陛下,三思啊,可以自绿营兵裁军,八旗军万万不可动啊。”
“陛下,此举还望深思熟虑啊!八旗军自开国以来,战功卓著,威震天下。如此行事,恐伤八旗子弟之心啊,陛下!”端华言道。
李华轻揉着额头,沉凝道:“如今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若不裁减老弱,节省国库开支,我大清恐难以维系。”
“只裁绿营兵毫无效用,仍旧是治标不治本呐。八旗兵之俸禄乃是绿营兵之几倍?你们心里岂不清楚吗?”
九名大臣里,只有吏部右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赢为汉人。其余六位都是旗人。
三人虽为原身提拔上来的汉人军机大臣,但是在以旗人为贵的清朝,他们此时并不敢发表意见,哪怕是心里同意皇上的说法,他们也不敢公开表达出来。
反倒是身为正统旗人的肃顺说道:“陛下,臣附议。”
载垣和端华即刻扭头,满面怒意对肃顺说道:“肃顺,你糊涂啊,你会成千古罪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