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王贺似乎早有准备,直接指着帐中人分派道

“何三、李弘义,你们两队跟着李副将去。”

这两队都是都中新招才半年,战斗力和装备最差,且不满员的队。

加起来都不到九十人

李业看了忽然被点到,霎时面白的二人一眼,冷笑道

“都尉,这未免太敷衍了吧,此番聚兵,乃是节帅到任以来第一次动兵,必然亲自检阅,若是让他看到,我们德静都尚未满员......”

王贺是知道这小子在牙兵干过,和帅衙那边有关系,否则怎么会分派到这里掺沙子?若其当面打小报告,恐怕还真的未必不会给诸葛爽借口,干预德静都人事。

压着火气,问李业道

“那李副将以为如何?”

“末将素闻王豫治军有方,素来为德静都内之冠,请调之!”

王豫是王贺的族弟,所部一直是王贺最亲信倚仗的人马,王贺哪里愿意拿给李业去送死?

“你!”

王贺一时气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陈丰见状连忙帮腔

“李副将此言差矣,我德静位置险要,也需要精锐兵马留下镇守,若是把精锐尽数调出,德静安危怎么办?”

李业当即反唇相讥

“能者多劳嘛,不若陈副将带着王豫这精锐北上,我留下守城?”

最终,李业抗辩良久王贺只得答应把李弘义部补充满编,再加上隶属于陈丰的秦彦一队,调给他。最终王贺还是不可能砸出自己的本钱,反倒是一旁落井下石的陈丰遭了殃,秦彦部虽不算他手中亲信,只是勉强算老卒队。

次日,李业就开始清点人手,自己亲兵队,和符、杨二部,含军官合计一百五十六人,其中亲兵队、符队,都是以从牙兵带来的十个老卒为基干,组成的精锐,在李业的努力下,武器装备都不错,全员有甲。杨队虽然训练稍差,但装备也与两队看齐。

新属两队,秦彦部训练、武备都属中流水准,和杨师厚队相当,唯有李弘义部,虽然满编,但武器缺额,主要是甲胄缺乏,且训练不足,战力最次。

两队共一百零五人,整部合计两百六十人,有战马二十二匹,驮马、骡驴二十八匹。

还有七日便要开拔,前往契吴山和各军汇合

在此期间,李业忙于各种准备

他给士卒放了三天假,家人在本地的可以回去探视

然后又找军中有经验老卒请教,关于在北面草原行军作战所需注意的事宜。

士卒们闲暇之时,几个主要军官却不得松懈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业也不再顾及王贺的想法,把以前攒的私货都拿了出来,甲胄、弓弩什么的,给弟兄们武装上。

对于新属两队,立即进行人事调整,断没有吃进肚子的肉再吐出去。

其实新属将士也没太多意见,因为李业在德静待了几月,军中最大的名声便是从不克扣财帛赏赐,慷慨大方。

这一点,王贺、陈丰都做不到。

唐末军队,除了如神策军那种直属朝廷的,地方藩镇军队很少吃空饷。这倒不是说军阀头子们不贪,而是因为在这三天一打、五天一战的年头,大家都知道,兵马才是存身根本,所以宁愿多盘剥百姓。

但克扣赏赐、抚恤,却是时常有的事情,尤其是非战时,和一些战争频率稍低的藩镇,克扣钱帛几成常例。只是到了战时,才会给士卒们临时发赏赐作为激励,称为“开拔费”。

王贺、陈丰平时也是如此,而且上行下效,所部下面队正、火长们,自然也要有所分润。

而李业从不克扣,且也严格监督手下,赏赐抚恤都是几个军官亲自发放,士卒早有耳闻。

除了这些,李业每天都会找上城中仓吏,要武器,要东西

步槊、长矛、横刀、盾牌、弓弦、箭矢,有啥要啥

至于和王贺之间,反正也已经快翻了脸,要让马儿跑,总得让马儿吃草吧。

党项部落,并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他们属于农耕和游牧混合,所以在军队结构上,与以骑兵为主的契丹、回鹘不同,步骑皆有,甚至以步为主。

面对这种步骑混杂,而装备简陋的敌人,李业也总结出不少经验

最好用的武器,还是陌刀,党项人甲胄缺乏,陌刀阵的威力更能体现出来。

但陌刀在边镇也属于比较昂贵的武器,主要是长刃打造要比步槊难。原先李业三队中仅有十具,新属的秦彦部带来五柄,又从仓吏那边讨来五柄。

李业将之统一编为一个小队,由符存审率领

至此,全军二百六十人,记有骑士二十二,陌刀手二十,弓弩手六十,步槊八十,刀牌手七十,以及旗鼓数人。

探亲假后,李业立即召集全军,合并训练。

唐末军队不同于其他乱世,各地藩镇也许军纪败坏,却很少有乌合之众,也许是基于大唐近三百年的军事遗产,残唐五代的军阀们,装备水平很高,披甲率极其夸张,战兵几乎人人有甲,而且由于士兵大都是脱产职业军人,训练程度也极佳。

所以这时候的藩镇,从来没有如明末那种动辄几十万大军的架势,有两三万战兵,便是天下一等一的强藩了。当年郭子仪率军抵御安史叛军,大战于香积寺,双方合计二十多万,就称得上倾天下精兵于一役。

这是古典军国主义时代最后的余晖

而且不仅是藩镇,就连周边的其他民族势力,如契丹、党项、南诏、吐蕃,在受到大唐技术和军事文明的传染后,也都绝非好惹的。

李业这两百六十人,几乎全部披甲,只是铁甲不多,仅有二十多副。

-------------------------------------

广明元年,四月初三

李业亲自带队,抵达契吴山下大营

先后两日间,来自夏州、银州的其他夏绥镇唐军也相继抵达。

长槊如林,甲胄耀日

合计三千大唐军士,以及两千归附党项蕃卒。

李业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规模的军队集结

即使到了晚唐,藩镇唐军的武力优势依旧是极其强大的,只是这种强大,更多用在内部厮杀。

夏绥不算大镇,人口远不如河南、河东、河北藩镇,能养的军士也比较有限,全镇也就八千左右,还分散在各州。

而此番出兵,只动用了不到一半

当然,这区区三千甲士,战斗力上来说,要比党项步骑强多了。

各支来源不同的部队,在契吴山大营附近分开屯驻。

这是诸葛爽到任第一次出兵,自然是要亲自出面的

节帅仪仗非常宏大,前有大旗,后有幕僚、马队,左右虞候、押衙,鼓角、旌节,作为这个时代最高级的武将层次,势头完全不下于个列土封疆的土皇帝。

两侧三千甲士,按照来源,列为八个方阵,接受检阅,诸葛爽执剑站在马车上,缓缓从诸军身前驶过。

每经一阵,都有“必胜”呼声传来

一时旗帜摇动,兵甲作响

站在队伍中的李业身临其境看着这一幕

只觉得

“大丈夫当如是!”

当然,将士们怎么配合,可不只是看在节度使的威风上,作战开拔,按照常例是要有开拔赏赐的。你说没有怎么办?知道什么叫兵变吗?

诸葛爽也是老行伍,自然不会怠慢,大手一挥,每名士卒赏绢三匹,钱一贯。其余军官,另有加赏,士气顿时高昂。

全军齐呼“必胜”,声势顿时大涨到极点

一侧的符存审见状,亦是感叹,热血沸腾

“什么时候也能做个节度使,有此威风!”

秦彦倒是笑道

“咱们才是个队正,想当节度使?这大唐满打满算,也就几十号吧,这辈子能混到十将就算无憾啦。”

对于这一幕,倒是能看出李业部下不同心性。

符存审是有壮志豪情的,当初一同逃难路上,他就对两兄弟豪爽言,自己此生之志,当建节太尉,提十万军,荡平天下。

而后来加入的赵岳、赵密兄弟,都没什么文化,属于忠厚木讷的武夫,孙胜已经三十多岁,早不复年轻血气,更多是老卒的稳重。

新属的秦彦,倒是没这些雄心壮志,是典型日子人。

倒是李弘义性格和杨师厚类似,都属于那种胸中有沟壑,但不喜欢表现出来的,只是论本事,比起杨师厚还是差远了。

看着全军欢呼的一幕,李业心中却是喟然

这就是残唐五代军队的最大弊病,完全脱产职业士兵的确能打,但无恒产者无恒心,他们对于什么国家、政权都毫无依附感,类似于后世的雇佣兵,为了钱可以卖命,但反过来,为了更多的钱,未必不会倒戈相向。

而且军纪败坏,凌掠百姓,将领们为了收买军心,还刻意纵容。

当乱世降临,武夫们意识到手中刀原来这么管用,社会再无秩序可言,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奸淫掳掠、吃人屠城都毫无道德压力。

藩镇军阀们为了生存,只能无底线盘剥百姓,供养军士,以免在战争中失利,整个社会都完全围绕着自相残杀的战争机器运行。

受苦受难的,只有老百姓,天下大乱,率兽食人。

这种局面,一直要持续到百年后的北宋,才有改观,可那样的解决方法,代价也极为沉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内患虽平,却又养大了外敌。

李业看着在众人欢呼声中,移动的节帅日月旌旗,心中涌现的野心之余,也在默默自语。

近两百年血雨腥风的乱世(从安史算起的话),以及此后导致民族文化的剧变(从汉唐的自信开放,到宋代以后的谨慎保守)

自己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在追逐个人野心和自保之外,同时不也是要改变这样的命运吗?

这世界上最让人陶醉的,莫过于个人功业成败,和民族命运兴衰联系在一起的感觉。

那就用手中刀,杀出个朗朗乾坤,再造大唐!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章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